携手创未来,善心暖人间

发布时间:2010-06-14作者: 来源:  

福建经济学校团委于1997年牵头成立“福建经济学校济困助学基金”。该基金实施以来,共收捐款61.79万元,共有1651人次获得该基金资助,累计发放金额达到47.15万元人民币(不含学生重大疾病特殊捐款)。经过十三年的发展,基金目前运作良好。形成了由校方注资、师生捐款和社会捐助(含保险返还)三方面的主要资金来源。建立健全了基金管理、操作的科学模式。

科学管理,进一步抓好助学济困金工作

近年来,校团委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民生工程工作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,建立了“团委书记”负总责,团委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,同时,加强机构队伍建设,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机制。

为了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管理,今年,校团委进一步确定了以校团委组织部为依托,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辅助的学生资助管理机制,并且同校财务科紧密协作,做好“济困助学金”的管理工作。得到了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有关科室的大力支持。

在“济困助学基金”运作过程中,校团委的主要职责是,提出全校学生资助名额及分配方案,协助解决全校各类助学金发放、学费减免工作,监督检查各年级、各班的“助学济困”开展情况,管理全校学生资助信息资料,对资助政策宣传和解答学生资助政策咨询,全校师生为“助学济困金”捐款执行,以及完成我校助学济困方面的其他工作任务。

把好事做实,把工作做到位

“济困助学”这项教育民生工程对于贫困学生来说,无疑是福音,但是有些贫困学生却不知道这项教育民生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,甚至不知道这项民生工程。

为了让学生、家长了解资助政策,校团委制作宣传通告张贴到各教学班或印发宣传单发到学生、家长手中。对于“助学济困基金”申请条件的宣传,校团委更是尽心尽力。校团委老师带领学生干部深入每一个班级张贴通告、开展政策宣讲和贫困学生调查摸底,零距离接受咨询和指导申请学生填写申请表格。

除了宣传到位,校团委还畅通渠道,做好咨询服务工作,促进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。在每学期“助学济困基金”开放申请的阶段,都安排专人接待咨询学生。同时,校团委对于贫困学生家长来访来电及时接待,耐心讲解相关事宜。校团委还走访特困学生家庭,展开力所能及的扶贫工作,连续两年赴莆田与柯军洪、柯军斌同学及其家庭结对子助学。

每学期启动接受“助学济困基金”申请时,来申请咨询的学生络绎不绝。为了尽快办好相关手续,让学生、家长放心,校团委老师及学生干部常常加班加点,这让前来申请的学生很是感动。校团委这种“把好事做实,把工作做到位”的工作态度,让“济困助学基金”这项教育民生工程深入人心,也让贫困学生看到了希望。

资助重病学生,有爱就有希望

中职学生遭遇重大突发疾病急需救治时,缺乏资金成为难题。以白血病为例,花费在数十万到百万不等,一般的工薪家庭难以承受。在这种情况下,在家庭倾囊救助的同时,校团委组织的校内外的爱心募捐成了救助的主要手段。从1997年至今,每每遇到同学患有重病,校团委第一时间组织师生在校内外进行公开募捐、公开义卖。面对生命,同学们都能献出爱心,都能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,给患病同学及其家庭以尽可能大的帮助。

事实上,为了向身患重病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、力所能及的帮助,校团委“济困助学基金”为依托,广泛寻求善款,用以除公费医疗和相关保险之外的医疗资金救助支持。患病学生可向校团委提出申请,并提交相关书面材料,经过审核批准后可得到相应的救助。改项措施实施以来,我校身患急性白血病的07会2班卢春花同学,身患骨癌的07会一班林升同学等四位提供了善款援助,总金额达到十余万元。

一个不少,一个不错

在“济困助学”这项教育民生工程中,如何做到让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,同时又防止出现“冒领”的现象呢?

对于“普惠”性质的学生补助,校团委坚持既全覆盖原则,又防止虚报冒领。

对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,校团委在坚持应资尽资的同时,严格申请资格审查。校团委老师认真审核申贷资料的每一个信息,从而让这项工作基本达到零失误的要求。校团委与学生科、招生办等科室通力合作,在发放过程中,先由班级申报人数,并采集学生信息上报校团委,校团委老师再汇总初审。在此基础上,校团委老师深入班级,通过走访教师、学生等办法来核实情况,受资助对象需经班级、学校两级评审。校团委认真做好补助对象的摸底、评议、公示三个关键环节工作,切实做到政策公开、程序透明、评审公正,确保家庭经济最贫困的学生能够享受到“济困助学金”。

校团委每学期积极发动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。通过主题班会、班长团支书例会对“济困助学基金”进行宣传,号召大家踊跃捐款。校团委通过组织部、宣传部及青年志愿者协会扩大宣传面,为贫困学生尽可能多的争取善款。同时也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全校性的德育工作来抓。“助学济困基金”是一件好事,但是要让这件好事做到公正,让全校师生都认可,却并不容易,而校团委将继续认真做好这件事。在我校,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,他们很优秀,他们很好学,可是因为贫困的原因,让他们觉得“上学梦”遥不可及,而正是“济困助学”这项教育民生工程,让他们有机会回到学校,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享受校园生活。而这些孩子也是饱含感恩的心,他们表示,要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,做社会有用之才,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