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腊月送暖,心迎冬至”心协陪你一起弘扬传统,迎接腊月冬至!(图文)

发布时间:2017-12-23作者:学工部来源:福建经济学校

图片1.png

冬来无尽长夜,雪覆三尺深寒。

谁家在吃饺子,小村几缕炊烟。

——老树画画

在我们对这个冬季又爱又恨的时候,转眼,冬至悄然而至!

这个季节,再多的寒流也抵不住内心的暖意,冬至,冬至,幸福悄然而至,今年冬至的时间是: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 (丁酉年(鸡年)冬月初五)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

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,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

冬至又被称为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

图片2.png

腊月送暖,心迎冬至

 今年的冬至,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,转而消失在人影憧憧的街角小巷。偶然回眸,才发现它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飒飒寒风,潇潇疏雨,还有那擦肩而过时弥留的芳香。

 图片3.png

20日下午的自习课时间,阳光正好,空气中还散着些许透寒的气息,福建经济学校心理协会便在学校大厅上开始举办活动,准备着冬至活动。

图片4.png

尽管冬日严寒,萧飒的寒风侵袭着摊位,仍有很多同学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。

图片5.png

他们手持水笔,在汤圆形状的便利贴上写下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愿,再细心贴在展板上:

 ◆希望期末能考好一点!;

 ◆希望新的一年会变瘦;

 ◆希望大家能在2017年成为学霸;

 ◆希望新的一年成绩最好,颜值最高;

 ◆希望自己可以天天好运气;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学长学姐们也希望未写下祝福的你们在心中许下一份祝福,让你们在冬至里感受到暖暖的能量。

图片17.png

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冬至了,学长学姐们要带你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一些小常识,我们接着往下看吧。

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: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"冬至"。

历史渊源

据传,我国的殷周时期,规定冬至的前一天为岁终之日,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。《汉书》有云:"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……"也就是说,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。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因此,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习俗,也往往出现在冬至。冬至又被称为"小年"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

直到汉武帝时太初改历,采用夏历,将岁末退后至12月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。因此,也可以说专门过"冬至节"是自汉代以后才有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

"冬节"至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,称为"贺冬"。官方例行放假,官场流行互贺的"拜冬"礼俗。魏晋六朝时,冬至称为"亚岁",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。唐、宋时期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明、清两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谓之"冬至郊天"。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,而且还要互相祝贺,就像元旦一样。

冬至食俗

北京馄饨

老北京有"冬至馄饨夏至面"的说法。相传汉朝时,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,百姓不得安宁。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,十分凶残。百姓对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,取"浑"与"屯"之音,呼作"馄饨"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战乱,能过上太平日子。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,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。

图片6.png

饺子团圆
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"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"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"医圣"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。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"娇耳"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"娇耳"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"娇耳"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"娇耳",喝了"祛寒汤"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"娇耳"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"饺子"或"扁食"。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。

图片7.png

狗肉羊肉

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。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。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,吃狗肉、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,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。

图片8.png

红豆米饭

在江南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
图片9.png

苏州冬酿酒

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,姑苏地区有俗语云:"冬至如大年"。传统的姑苏人家,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,冬酿酒是一种米酒,加入桂花酿造,香气宜人。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,还会配以卤牛肉、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。在寒冷的冬天,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,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。

图片10.png

台湾糯糕

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,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,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称"祭祖"。祭典之后,还会大摆宴席,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。大家开怀畅饮,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,称之为"食祖。"冬至节 祖先,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,以示不忘自己的"根"。 萝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
图片11.png

汤圆

汤圆也称“汤团”,冬至吃汤团又叫“冬至团”。“冬至团”可以用来祭祖,也可用于互赠亲朋。

相传,共工氏有个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消灾祛病。

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、芝麻、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,有较好的健脾作用,能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,最适合在冬天食用。

图片12.png

冬至养生

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"冬至一阳生",“气始于冬至”。此时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冬至时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可以多进食一些肉类,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,有补气活血,温中暖下的功效,可中和寒气,加快内分泌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。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。 

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,特别是加强颈、腹部、足部的保暖,中医认为,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,因此,多泡脚可有效帮助身体保暖御寒,并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。

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。低体温是以35℃为界限,低于35℃者为体温过低。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,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,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。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,发病多缓慢,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。

在寒冬季节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或病情加重。

学弟学妹们,了解了传统冬至的相关知识后,需要做些什么呢,心理协会的学长学姐们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小贴士,我们一起来在这个冬天,学会如何让自己温暖起来。 

多着衣、避寒邪

图片13.png

冬至阴寒之气隆盛,成为“进九”之始。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,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“数九”。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、避寒邪,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。

冬至后,天气寒冷、阳气伏藏,顺应这一变化,此时养生当注重于“藏”,早睡晚起,勿过度操劳;避免急躁发怒,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。补养肾脏十分重要。 

饮食要温补适宜

图片14.png

 

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,如食用糯米、狗肉、大枣、桂圆、芝麻、韭菜、木耳等,少吃冷饮、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,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,适度保暖、适量运动。

另外还需要注意,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,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,导致内热积聚,郁热上冲。过食羊肉、狗肉等肥甘厚味,易导致饮食不化,聚湿生痰。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,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,如荸荠、藕、梨、萝卜、白菜等。

 

运动要动中求静

图片15.png

 

 

 

冬至起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,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?“动则生阳、静则生阴”。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,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。

冬季运动,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,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,要在动中求静,以臻安身静体、气定神闲的境界。八段锦、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。 

 

泡个热水脚吧

图片16.png

 

正所谓“寒从足下生”,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,寒邪属阴,下半身属阴,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。对于血寒的人,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。泡脚的时候,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。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。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,也不容易凉。如果头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。

根据各人喜好,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,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。此外,怕冷的朋友早上起来的时候,也可以喝杯姜糖水,能温脉养血

关怀不是今天才开始,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结束,我把最诚挚的心,最多的关怀和最深的祝福送给你,让我们在传统的节日里给你最大的温暖,轻轻的告诉你,冬至别忘记吃饺子和汤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