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作者简介]: 欧东辉,男,汉族,1960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。1981年参加工作。1983年5月,以职教干部身份,在福建供销学校参加为期近两个月的商品学师资班培训,其后又多次参加省校举办的企业管理师资班等培训。1991年至1994年,担任福建供销学校南平函授站班主任。2020年5月,于南平市供销社一级主任科员任上退休,现居南平延平。
予生也晚,初识母校是在1983年盛夏。彼时,它名为福建供销学校,坐落于福州仓山区施埔路。当时全系统职工教育正红红火火,文化补课与技术补课全面展开。为培养商品学师资人才,省社专门举办了师资培训班,我作为初入供销系统的职教干部,有幸参加了这长达56天的培训。
主讲《商品学》的是姚颂先等老师。记得姚老师带着江浙口音说:“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价值,我们商品学则侧重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。”那些商品学的专业名词颇为陌生,若不凝神细听,还真不易理解。还有一位陈妫纪老师,其幽默令人难忘。当有学生问“何为鲜鱼”时,他妙答:“刚死不久的活鱼!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。
那时的生活条件,说不上差,但也谈不上优渥。所幸物价便宜,一份排骨炖罐才两毛五。有位同学每当下课铃响便冲向食堂,由此得了个“两毛五”的绰号。麻烦的是需自己量米蒸饭。有一回,我错拿了饭盒,误将23号当作20号吃了,害得那位来自马尾的女同学饿了一顿午饭,至今想来仍感歉疚。
02
加深我与母校情缘的契机终于到来:省供销学校在我们闽北山区设立了函授站!站址设在延平,但办学点在建阳。于是,我这个“无证上岗”的班主任,便“滥竽充数”、忙前忙后了三年。幸得叶晓曦、杨周建、黄翔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鼎力配合,总算未辱使命,未误人子弟,带出了财会中专班和农资中专班80多名毕业生,也算为闽北供销社的人才培养略尽绵薄之力。
若说对省校的感觉十全十美,倒也未必。特别是1995年4月,“供校”更名为“经校”一事,曾让我内心纠结良久,当年的日记可为证:
03
1995年4月3日 星期一 阴
惊悉“福建供销学校”将于4月8日正式更名为“福建经济学校”,顿感诧异、惊奇且不解!如此一来,全系统竟无一所“供校”了。三明供校早已改为财经学校,且脱离系统;泉州供校也即将被合并;而这唯一的省部级中专(据叶老师等解释,改名是为了更面向社会,便于毕业生分配等)也要更名。
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干部,我对省供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。尽管“福建经济学校”的校名由时任国务委员、1995年恢复后的全国总社首任主任陈俊生同志题写,我仍为此难过、纠结了许久,并费了不少口舌向系统内外作解释说明。更有趣的是,我手上那些函授毕业生的鉴定表,抬头印着“福建供销学校函授生鉴定表”,而盖下的同意毕业鲜红大印,赫然已是“福建经济学校”。这倒成了一份过渡时期的独特历史见证,或可称为“准文物”吧。但无论如何更名,它依旧是我心中的母校!
04
母校迁至梅亭新校区后,我回去的次数少了,但心中的那份情感从未疏远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系统文艺汇演中,我带领一支“土八路”队伍,献上了配乐朗诵《开启新梦想 踏上新征程》,在省校的舞台上展现了新时代供销人的风采,这也算是我在供销社生涯的“收官之作”。
不经意间,退休已五六年。私下常自问:我算省校的校友吗?严格说来,或可忝列其中。但这又何妨?从施埔到梅亭,从供校到经校,只要母校人才辈出,事业蒸蒸日上,我这个“不合格”的“老校友”,便足以聊以自慰了。
最后,以近期习作的一首藏头小诗,作为本文的结尾:
六十年前诞于延,
秩礼有序谱新篇。
风起云涌出人才,
华之华也莫等闲。
正是好风凭借力,
茂实英声舞蹁跹。
经天纬地担大任,
世无难事靠钻研。
初创褴褛载校史,
心事浩茫叹无边。
如歌岁月随风去,
磐石步伐再向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