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往事并不如烟》--文刀(89级统信班)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作者:文刀来源:福建经济学校
   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”路遥中篇小说《人生》中的这句箴言,一直是我的座右铭,激励我在风雨中百折不挠、勇往直前,于人生的每一个驿站留下无悔的印记。
缘起“供销”
   父亲是一名老“供销”。他生于解放前,未曾入学,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,自幼饱尝饥寒。新中国成立后,一次机缘,他进入乡公社食堂当炊事员,待供销社成立,便转正为售货员。自此,全家与供销社结下不解之缘。对于老一辈人,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来说,“供销社”三字再熟悉不过。计划经济时代,布票、粮票、肉票等数十种票证是购买商品的凭证。一些商品仍沿袭旧称,如糖果叫“洋糖”、煤油叫“洋油”、铁钉叫“洋钉”。幼时,我们兄弟常以父亲在供销社工作为荣,引得邻家孩子艳羡。彼时商品紧俏,有熟人在供销社便能捷足先登。每逢年节,柜台前更是人头攒动,水泄不通,柜台甚至被挤得后移数十公分。父亲堪称“行家里手”,称量商品,一抓即准,斤两不差;结算货款,口算迅疾,无需算盘,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。他坚守三尺柜台数十年,直至1986年退休。我的童年,恰逢供销社的鼎盛时期,那份情结,深植于心。
圆梦“供销”
   1989年夏,16岁的我在离家颇远的镇中学备战中考。考前某日,班主任悄然告知家中有急事,令我速归。懵懂的我未及多问,便匆匆返家。三十余年前,交通信息闭塞,辗转多趟车才抵家。方知母亲头痛数日,就医诊断为脑膜炎,已错过抢救时机,仅靠氧气维持。待我赶回,母亲已撒手人寰。家中五口人,两个哥哥初中毕业未再升学。家人原盼我见母亲最后一面再撤氧气,我却未能赶上。跪在床前,摇晃着母亲已然僵硬的身躯,哭喊着却再也唤不醒她,那一刻,永生难忘。骤失慈母,我仿佛一夜长大。中考前数月,目标坚定,学习加倍刻苦。付出终得回报,当班主任告知中考成绩及录取线时,我喜极而泣。然而,如何填报志愿与专业,对懵懂的我而言,又是一次重大抉择。或许是那份“供销”情结指引,我毅然填报了福建供销学校(现福建经济学校)。幸而顺利录取,全家欣慰。彼时村里能考上大中专者寥寥无几,我想,母亲泉下有知,亦当含笑。
难忘“供销”
   那个年代,考上中专意味着端稳“铁饭碗”,毕业即为国家干部。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街坊邻里纷纷送来鸡蛋祝贺。怀揣家人的期望与未来的憧憬,我踏上赴榕求学路。为顺利报到,我提前一日抵达赛岐镇姨母家,翌日搭乘最早班车出发。当年104国道崎岖颠簸,一路风尘至福州南站已近黄昏。初抵省城,窗外车水马龙、繁华喧嚣的景象令我新奇而激动。出站便望见“欢迎新同学”的横幅,迎新的学长竟与我同专业、同乡,亲切感油然而生。他热心帮我报到,介绍同乡、校园、食宿,此后我们走动最勤。我所在班级为“统计与信息”专业,简称“89统信班”,学制四年(自我这届起,初中毕业入学均为四年)。在供销学校的四年,幸遇班主任薛正忠老师。他学识渊博,责任心强;言传身教,严管厚爱;德高望重,宛如父辈。在他的带领下,无论是文明班级评比,还是体育、文艺竞赛,抑或书法、珠算比赛,“89统信班”皆名列前茅,更曾荣膺“全国文明班级”称号。难忘第一学期高盖山上的班级野炊,难忘课间食堂热气腾腾的馒头,难忘清晨运动员进行曲中的早操,难忘毕业季武夷山之行突遇台风。亦难忘林永年老师的体育课、颜梦滨老师的电脑课、方莉立老师的数学课、陈育刚老师的书法课、丁汉朝老师的珠算课……供销学校的一砖一石、一草一木、一事一物,皆成永恒记忆,诸多难忘,难以尽述。
感恩“供销”
   我能顺利完成四年学业,深深感恩供销学校,亦感激父亲生前供职的供销社。世事难料,人生无常。1990年秋,入学次年,父亲因高血压摔倒,致轻度偏瘫,住院半月后回家休养。接信得知父亲病重归家,我急忙请假返家,想陪伴照料。一日傍晚,父亲与街坊闲谈,我陪侍在侧。忽见他坐于石凳上身体倾斜,不省人事,我慌忙抱住。大哥在邻村供销社,二哥闻讯赶来,背起父亲,我在后托扶,急奔回家。兄弟年少,手足无措,在邻居帮助下请来村医打针输液。父亲稍复意识,却似已全身瘫痪,无法言语。亲朋探望,家中陷入混乱。有人主张速送医院,又有人顾虑农村道路坑洼颠簸,恐途中不测,且值深夜,不如待天明清醒再送。未及天亮,后半夜父亲再度昏迷。他似有预感,数次挣扎欲睁眼说话,奈何舌头僵直,言语模糊不清,任我们如何贴近亦难分辨。心如刀绞之际,父亲终无力睁眼,眼角噙泪,沉沉睡去。父亲身后,家无余财,仅于其衣袋中寻得些许零钱。料理完丧事,我怀揣父亲留下的、尚带体温的几百元钱,重返求学路。彼时中专虽免学费、供粮,且有每月二三十元补助,但个人仍需负担部分生活费。父亲离世,家中顿失经济来源,大哥刚成家,二哥待业。幸而父亲原单位供销社得知我困境,立即为我申请抚恤金,每月100元,直至毕业,抚恤金成为我主要的生活费。每学期的其余费用,大嫂总在我离家前默默备好,从不需我开口。此恩此情,铭记于心。工作后,大哥家遇困、侄儿上大学学费,我皆倾力相助。
启航“供销”
   1993年夏,福建供销学校毕业。缘分之故,我寻得早两年毕业、分配至宁德地区农资公司(赛岐镇)的同乡。经其介绍,我顺利进入该公司实习,然欲正式分配,条件不足。一次偶然,我走进了当地的中国银行赛岐支行。该行自1992年筹备起,便租用在我实习单位的楼下。每日上下楼梯,那苍劲有力的“中国银行”四字便映入眼帘,心底悄然萌生在此工作的梦想。一日,我鼓起勇气踏入二楼办公室询问,竟得知支行计划招收大中专毕业生,于是当即报名。实习结束后,我常去那间办公室帮忙、探询。或许是出于同情,抑或命中注定与中行有缘,分行拟录用名单上竟赫然有我的名字。接到赛岐支行报到通知时,我忍不住失声痛哭,泪流满面。中国银行,让梦想照进现实,这份刻骨铭心,永世难忘。我庆幸选择了中国银行。三十余年来,从赛岐支行的普通员工,到储蓄所主任、分理处副主任,再到分行管理部门重要岗位、县级支行副行长,后又回任分行管理部门副主任。一路虽有坎坷、挫折与挑战,但更多的是知足、感恩与幸运。时光荏苒,岁月匆匆。回望三十多年前那个懵懂的自己,在感叹岁月流逝之余,亦暗自庆幸:选择了供销学校,更选择了中国银行。
   如今,两位哥哥均供职于供销系统:大哥补员,二哥招工入编。数十年来,他们一直在父亲退休前所在的乡村供销社工作。供销社改制后,他们买下了整座店铺,仍固守着那三尺柜台。虽经营百货、食杂、农资等商品,模式已非当年。作为与这座供销社一同成长的人,我每年必抽空回去看看,成家后更常携妻儿同往,偶尔小住。凝望着大门两侧门楹上“发展经济、保障供给”八个褪色的银色大字,以及门柱上被红漆覆盖的斑驳标语——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,无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。纵然岁月的风霜已刻上额头,然每每忆及“供销”二字,心中依旧魂牵梦萦,久久不能平静。
   谨以此文献给母校福建经济学校,以纪念其建校60周年